古代时期,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一样但都是在
孔子生活的年代,正值春秋乱世时期,是周室势微,礼崩乐坏,社会动荡,人民罹难,诸侯争霸,天下大乱,世风不古,人欲横流的时代。子弑父、臣弑君,弑君三十六,亡国五十二,更有不能保全国家社稷者不计其数。孔子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面对的是上至中央的周天子,下及列国的诸侯们,都是君不像君、臣不像臣,都是内乏涵养的品性,外无利民的德行。只会争权夺利、残暴恣睢、穷兵黩武、穷奢极欲。正因为如此的纷争社会乱象,人们大多不忠不孝、不仁不义。因而孔子以悲天悯人的心情著述立说,周游列国,希望各国统治者能追随古圣先贤的高风亮节,使人民达到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。其实,儒家思想是孔孟对历史总结和理想再现。孔孟之道就是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也是提倡尧舜禹的治国理政经验,效法周文、武王的礼义文明制度。尧舜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,已欲立而立人,内具圣人的才德而外施王道。像尧舜治世理政一样,积善累功,德洽百姓,摄行政事,顺天应人。
帝尧为古昔圣王,既有伦理道德方面的理想人格,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主楷模。孔子说,“大哉尧之为君也!巍巍乎!唯天为大,唯尧则之。荡荡乎,民无能名焉。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焕乎其有文章!”这是孔子对尧的赞美,历史评价尧是:其仁如天,其知如神。就之如日,望之如云。富而不骄,贵而不舒。能明驯德,以亲九族。九族既睦,便章百姓。百姓昭明,合和万国。汉武帝也赞颂尧:“千古帝范,万代民师,初肇文明,世人敬赖‘’。越是明君圣主越谨言慎行,尧时常警诫自己:吾之居民上也,摇摇恐夕不至朝。并且还设置谏言之鼓,让天下百姓尽其言;立诽谤之木,让天下百姓攻其错。
舜自幼家境清贫,家庭情况不好,是瞽瞍之子,自幼母亲离世,后母刁难,兄弟阴险。父顽,母嚣,弟傲。 说的是舜从小受父亲瞽叟、后母和后母所生之子象的迫害,屡经磨难,仍和善理智应对,用孝行感动世人,以孝顺闻名于世,故深得百姓赞誉。帝尧听到舜的感人事迹,將两个女儿嫁给舜,后来又将帝位禅让虞舜。舜继位后,选贤任能,以德治国,育民五典,就是“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”,教民五伦,即是父子有亲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君臣有义,朋友有信。传说舜巡狩四方,整顿礼制,减轻刑罚,统一度量衡。要求人民“行厚德,远佞人”,“直而温,宽而栗,刚而毋虐,简而毋傲”,孝敬父母,和睦邻里。在其治理下,政教大行,八方宾服,四海咸颂舜功。
西周王朝建立后,设立了分封制、宗法制、礼乐制、井田制。周公制礼作乐,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、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,引导社会形成公序良俗,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,确立起一整套土地、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,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,防止内部纷争,强化王权。井田制是施行土地公有,利益均等。
儒家思想正是孔子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端,开具了仁义忠孝礼智信的药方。儒家思想的孝悌忠信和仁义礼智信等在总体上说是好的,她维护了社会的稳定,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,有助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。儒家思想的忠君和爱国总体来说是好的,有助于凝聚民族力量,有助于构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。儒家的礼和仁的思想,有助于社会团结,让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。儒家思想倡导出仕,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力量。
人心惟危、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是尧舜薪传中华心法,是社会发展成功模式,人心惟危,就需内用黄老,外示儒术,另加法典。儒家提倡德政礼义,强调道德感化,明确意识形态。法家强化制度,惩戒制止犯罪,约束行为规范。内修儒学,外用法典仍然是维护统治的措施。法律是行为的底限。法律是道德的依托和支撑,道德是法律的根基和良知,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在作用上相互渗透互相促进。法律必须以公认的道德规范为基础,道德必须靠公正的法律来维护。法乃治国之本,德是做人本分。法是立世规矩,德彰人生哲理。国无法不立,人缺德难成。
这也正是统治者为了维护既得利益,要使国家长治久安,就需采取儒学的原因。统治者要以立德为功,只以智谋法制作为霸业的手段。
孔子的尊王主张,也是要求君主以仁民爱物为思想,要以圣贤尧舜为榜样。并不是如后世儒生,为了功名富贵,只要是那个称王称霸,就甘愿臣服,有如有奶便是娘,不管什么皇帝霸主,都是君权神授,而甘愿奉承,还笑口常开:皇上英明,吾皇万岁。